湖北省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 来源:本站本站
  • 作者:
  • 浏览次数:
  • 发表时间:2015年05月15日 08:16

华中师范大学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她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一、总体情况

依托地理科学发展起来的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湖北省最早的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与研究单位,现为中国地理学会华中地区代表处、湖北省暨武汉市地理学会挂靠单位。

中心现服务于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并为人文地理学博士授权专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区域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等硕士授权专业提供实验教学与创新研究平台。其中,人文地理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经济地理学和地理教学论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自1956年开办地理本科专业以来,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的包括室内实验、野外实习、教育实习和专业实训的地理科学实验教学平台与时俱进,已经发展成为湖北省最有影响的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之一。

进入新世纪,华中师范大学投入巨资兴建落成10号教学楼,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专项资金购置实验设备,大力改善地理科学实验教学条件。中心总面积达2024平方米,建构了四大实验平台:地理过程实验平台、地理技术实验平台、地理教育实验平台和地理应用实验平台,包括20个室内实验室、1个野外实习基地和若干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现有实验仪器设备1000多件(套),总价值1086万元。

中心实验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在安全、环保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应急设施和处理措施齐备。

中心主要承担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实践课程教学。平均每年开设实验实践课49门,课程实验项目347项,接纳学生近2000人,实验实习人时数达每年4.74万人学时。

二、实验教学体系

为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中心确立了“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理念。遵循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循序递进、全面提高的思路,构建了“三面向、四模块、三层次、四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面向”是指实验教学体系明确地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服务对象,即面向地理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的教育型地理人才,面向社会服务需求培养应用型地理人才,面向地理科学研究培养研究型地理人才。

“四模块”是指以地理过程实验模块为基础,以地理技术实验模块为支撑以地理教育和地理应用实验模块为特色的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层次”是指遵循人才能力培养规律,以四大实验模块为基础,按“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设计实验项目。

“四结合”是指室内实验与野外实习相结合、常规实验与创新实验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验课程与行业实践相结合。

中心于2005年建成了集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等部门自然地理为一体的宜昌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基地,设计了12条地质学、11条地貌学和8条水文与水资源学实习、调查路线以及8个土壤地理综合观测点,与宜昌水文站、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中心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华师一附中、武汉二中等重点中学携手建设了几十个教育实习基地,与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市规划、旅游等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行业公司建立了30余个专业实习基地,全面提高各类人才的实践技能。

根据地理学科创新发展要求,中心不断创新实验教学项目,改进实验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中心建立了多元化的实验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创新成果和实验过程,考核形式包括书面考试、操作考核、成果考核,考核标准包括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和创新标准。

三、实验教学队伍

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和管理团队。

中心主任曾菊新教授,长期从事人文地理教学以及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科学研究工作,在国内较早地倡导“空间经济学”研究新领域和中国经济地理教学新构造体系,提出了符合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16项省部级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曾获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和国家农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代表作为《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和《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并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兼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校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中心常务副主任周勇教授,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和人文地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纵向项目、2项中/德农业科技合作项目、2项中/英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余项政府和行业委托项目;曾荣获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大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5次,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出版专著4部、教材3部,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20余篇、权威期刊论文30余篇。兼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土壤分类与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和土壤肥力与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遥感专业委员会和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中心现有专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与管理人员共4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人。部分专家教授还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校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师地理教学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学地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中心还聘请7位退休教授作为实验教学督导,聘请了11位校外客座教授和10位校外指导教师。

近5年来,中心共承担科研项目16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3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教研论文267篇,其中教研论文30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项。承担教学改革项目1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1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10余项;公开出版专著和教材29部,其中教材12 部;自编实验讲义43册;建设了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

四、实验教学管理

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其构成包括“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中心实验教学学术委员会”,“实验教学团队”、“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团队”和“实验教学督导组”。

为了保障整个中心的良好运行,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制度。

建立了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了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机制、开放的实验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开放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开放的实验激励机制大地保证了中心实验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

五、实验教学成果

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体系、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的管理体制、合理的激励机制,推进了实验教学的规范化,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五年来,实验中心共培养博雅计划学生8名;学生已成功申报立项国家级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5项,400人次的本科生参加了校级科研立项;公开发表论文160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61篇。获国家和省级专业竞赛奖励25项;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奖励有:李昊获2007年SuperMap杯首届国际GIS学生开源大赛暨第五届全国高校GIS应用开发大赛网络GIS系统开发组三等奖;

学生社会实践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每年组织数百名师生分赴全省各地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06年以来中心连续4年被评为湖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等。学院“阳光服务博会提供的湖北馆设计方案为相关部门采纳。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始终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反哺实验教学、以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以开放共享的机制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为建设目标,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打造多元化地理人才培养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三面向、四模块、三层次、四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建立从野外观测、数据采集到室内分析、计量模拟和可视化呈现的全方位地理能力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

中心将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努力实现把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为“以地理过程实验为基础、以地理技术实验为支撑、以地理教育和地理应用实验为特色的理念先进、制度健全、体系完善、内容充实、方法科学、设施齐备的一流地理科学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目标。

关闭